我喜歡看歐美好萊塢商業無腦英雄爽片,但日本電影給我的感覺,一直用一種近乎細膩而貼近你我生活的手法呈現,能引發的共鳴也著實不小。

坦白說,本人看過的日影寥寥可數,但凡對結尾總是意猶未盡,也常從劇裡許多小地方獲得滿足與感動。(註:印象中有看過<我的意外爸爸>、<哪阿哪阿神去村>、<寄生獸>等)

海街日記,沒看劇情簡介、網路評論,就只是衝著綾瀨遙、長澤雅美(初戀女神1、2號),加上另外兩位正妹主演,就陪女友去看了。

看完果然虎軀一震!!(荒謬大師上身?)

1426239266y9U_1      

[劇情簡介]

劇情描述日本鎌倉的香田三姊妹,居住在祖母遺留下來的屋子裡相依為命,某天收到父親突如其來的死訊,但對於29歲的護士大姊幸(綾瀨遙飾)、23歲的OL二姊佳乃(長澤雅美飾)與20歲在體育用品店打工的千佳(夏帆飾)來說,想到15年前拋下她們,然後從此音信杳無的父親,早已印象模糊,兩個妹妹感受不到任何難過情緒,而大姐仍無法原諒被父親遺棄的恨意,姊妹們到父親靈堂前上香盡最後之義務。她們卻意外在父親葬禮上,與同父異母的14歲中學生妹妹淺野鈴(廣瀨鈴飾)重逢,發現小妹親生母親早已過世,繼母也並未善待她,小妹喪父後,前途茫茫,三姊妹決定接同父異母的四妹與她們同住,展開在一個屋簷下的日子...

(引自YAHOO奇摩電影,2015)

[從意外到歸屬]

本片導演是枝裕和,在上部作品<我的意外爸爸>,以家庭結構的「意外」改變來探討親情,這次也同樣用「意外」的節奏開場,讓原本疏離的家庭情感「意外」重新凝聚。首先,身為同父異母的玲,心境上的轉折最為明顯,從言語(例:使用敬語)、互動態度(例:乖巧懂事)的改變,到積極參與家庭活動,漸漸找回對「家」的歸屬與認同,對正值青少年時期的玲而言,可以更真實做回自己(但似乎真實的玲本來就是乖巧懂事的孩子)。電影以簡單卻令人印象深刻的視覺化象徵,清楚呈現了玲卸下一切包袱、最自然的一面,如淋雨後將一身濕的衣物卸下,光溜溜包著浴巾,並到沁涼的風扇前敞開一身....

1100641F4653107F85BB9805959E3936F135D9-0FFE-59E2-C13A-7CB0C171DA7E   

(......反正大概就是這種概念,我絕不會讓你覺得我是蘿莉控,想見證這一幕還是看電影吧)

姊妹間的互動是本劇另一著迷之處,不論是在生活習慣上的吐槽、評論對方男友,甚至價值觀磨合,總給人一種似曾相似感,比方說假設你的家裡不只一個手足,那肯定有過:年長的手足被命令做一件不想做的事,便命令年幼的手足去做。也讓女友說看了會想住進這間「女子宿舍」(這點我也有同感,畢竟能和長澤、綾瀨同住根本全世界男人的夢想XD)。
c03fd55e3b6d16e0de3331  

(媽呀...四個主角站成一排,這叫人怎麼選、不能全要嘛?!尼說說看阿尼說說看阿)

[親情力量無限大]

在劇情的堆疊下,每個女兒內在對父母的怨懟逐漸弭平,我想導演或許想向影迷傳達「家人永遠不會變成你的敵人」,以親情為基石的愛,方能消彌一切衝突所產生的恨意,而這也是寬恕之根本。試想每一對父母從來不會天生下來就適合當「父母」,陪伴與教養孩子的過程中,不免做出傷害孩子的行為,但作為子女,有時也可反過思考,究竟是否應持續糾結於過去不好的經驗,又或者選擇接納過往,原諒自己內在那「不是」的父母,進而重拾自我歸屬感?

143157455336730300_a580x330  

 [死亡的意義]

最後,導演用「喪禮」作為電影的開場與結束,是否暗示著一種相互統合的精神連結?也帶出死亡作為一個人最終的歸屬,而我們並不需要刻意逃避相關議題,因唯有生命中存在著死亡,才必然完整、可貴。

 [吻仔魚吐司?!]

 對於吻仔魚和吐司,倒是沒有特別偏愛食用,但看到食堂的大叔將兩者合而為一,玲和朋友們吃東西的幸福模樣,一瞬間還以為是在演「中華一番」,也感嘆日本人真的是很喜歡吃海鮮的民族。戲裡出現很多美食,如海鮮咖哩、吻仔魚吐司、梅酒,其也都有另一層意義,吻仔魚吐司作為大叔的私房菜,也是四姊妹的父親最喜歡的料理,雖然生命總有個盡頭,料理卻能將兩代、甚至幾代人的情感築起,正呼應本片的對白「美麗的事物依舊美麗,真讓人開心」。

 

附上感動預告
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9oVkzJxbugk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in 槍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